互联网产品研发模式与效能提升指南 - 5.3.工作模式设计——其它事务
规划、预研类需求的处理流程
规划、预研类的需求包含但不限于“技术预研”,“引入新技术(选型)”、“各种重构”、“建设基础框架”、“设计规范”、“模式总结”、“提升研发效能”、“建设研发的内部支撑工具”、“规划管理方案”、“研究业务方向”、“研究业务场景”等输出形式主要为文档的方案类任务。
此类工作不明确的点较多,其目的也是要把不明确的明确了,达到能够指导落地的程度。在进入方案执行前,通常只有目标及大致的思路或执行步骤,无法评估计划或解决时间(一般会留有较大的提前量),但需要预估一个或多个里程碑,在过程中及时跟进完成的成果,当到达里程碑时,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,并调整计划。
关键点说明:
- 【泳道】提出方:可以由团队中的任意角色提出规划预研类的需求,但大多数是由架构设计委员会、公线类的研发组、产品敏捷开发团队提出,也有部分是由管控组、产品设计组或公司层面提出。
- 【节点】可行性分析:技术类的由“架构设计委员会”主导,业务类的由“管理执行委员会”主导进行可行性分析。梳理需求,补充需求,明确目标,初步评估技术、资源、时效的可行性,带来的价值,考虑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。
- 【判断】是否业务需求要求:若技术类的预研与要完成的业务需求相关,则无需对可行性进行评审。
- 从确定预研负责人到方案承接前的过程:规划、预研类的需求,产出通常为解决方案文档,技术类的根据需要,也可能配合着方案输出一部分代码。过程通常要经过两次方案评审,预研负责人首先理清方案大纲,说明规划或预研的目标及思路,进行第一次方案评审,确认方案的方向无误,预研负责人再进行具体方案的编写工作,完成后,进行第二次方案评审,确认方案是否达到可落地执行的程度。
- 【节点】承接:按方案执行的难易程度,决定是否成立小组。若成立小组,则固定人员,固定周期进行方案执行,若在现有小组中执行,则小组负责人要根据组内工作的优先级,进行排期。这个节点的主要工作是小组要根据方案,完成执行计划、任务分解、评估排期。
线上异常的处理流程
关键点说明:
【节点】异常收集渠道触发:异常收集渠道渠道包含了客服反馈的使用异常,日志异常报警,环境异常或预警,终端异常收集,技术团队自己发现等,这些渠道的反馈是触发此流程的源头。
【节点】收集异常信息:运维团队通过对异常信息的定位,收集有利于开发团队解决问题的异常相关信息。
Tips 1:在钉钉群中进行报警的异常信息,要对异常信息进行状态标记(通过表情符号)
Tips 2:客服反馈的使用异常,要经过初步定位和解决,确认是问题的,再进入流程
【节点】录入缺陷:根据异常信息,记录线上异常卡片至对应的产品敏捷开发组,并对缺陷等级进行预估,将卡片放到就绪,指定处理人为该组的敏捷教练,若缺陷等级是致命的或严重的,则口头通知,并重点关注。
【会议】缺陷处理评审:组织对异常定位的结果(什么场景出现),产生的影响,解决方案进行讲解,产品经理、开发团队、测试团队、公线研发组代表进行评估,简化会议形式,通知到,无异议即可。
【节点】并入某迭代版本解决:设置线上异常卡片的里程碑为迭代里程碑,并将卡片放到“就绪”看板,并指定处理人,进入到开发类任务的处理流程。
【节点】立即解决:设置缺陷卡片的里程碑为“立即解决”,将缺陷卡片放到“缺陷”看板,并指定处理人。
【节点】创建热修复分支:在缺陷解决方案涉及到工程的上个发布版本代码基础上,创建hotfix分支。
静态代码质量检查的处理流程
以静态代码分析工具(SonarQube、IDEA的代码分析、IDEA的阿里巴巴插件),作为驱动代码走查的手段,促进系统潜在问题的修复和代码质量及规范的提升。
根据静态扫描质量的高低,配合产品迭代的周期,设定代码走查的频率(最高1次/天,最低1次/月),工程质量较低时,频率应设定的越高。初期,通过分析工具扫描出来需要处理的问题较多时,可批量由专人负责,工程质量较高时,由问题代码的最后修改人负责。
关键点说明:
- 【节点】按一定规则归纳整理问题:将多个地方出现的相同问题,按照约定的归纳维度(工程集、问题类型等),将相同问题汇总在一个缺陷报告中,有利于后续缺陷的统筹解决。
- 【节点】录入新增的质量问题:通过缺陷卡片管理静态代码质量问题,录入至“公线研发组”中,将缺陷指向相关公线研发组负责人,放入“就绪”看板。
性能测试及优化的处理流程
对性能问题的优化由两种方式驱动:
第一种,是线上发现,如:性能报警(如:慢SQL等)、客服等渠道反馈的,急需解决的,按“线上异常处理流程”进行处理。
第二种,是根据运维监测的指标(如:慢接口监控、服务器负载情况)或阶段性的系统性能分析(用户规模、数据规模、链路监测等),当指标达到预设的阈值(以解决性能问题周期预留提前量)时,成立专项组,进行性能解决方案的研讨,出具性能优化目标和优化方案(思路可参考附录“性能优化指南”),配合基于用户业务场景设定的性能压测范围,对相关性能问题进行阶段性的提升优化,目标完成后,制定下一个阶段的阈值。
本系列文章是一个不依赖实际产品、团队、技术架构的,进行了泛化、抽象化的一个指南性质的文章。将分几部分来阐述“互联网产品的研发模式和提升研发效能”这个主题的关键点及可行实践,意在抛砖引玉。在实际落地时,可参考此指南,根据组织、产品及团队的特性,进行组合或优化使用。
1.引言
2.几个重要的观念
3.形而上
4.设计组织架构
5.1.工作模式设计——需求处理
5.2.工作模式设计——迭代规划
5.3.工作模式设计——其它事务
6.建立可视化协作机制
7.进行评估和激励
8.附录